「卡恰卡恰卡恰」,既ㄎㄧㄤ又魔幻的峇里島卡恰火舞

峇里島卡恰火舞

Kecak 是巴厘島最獨特的舞蹈之一,這種舞蹈不依靠任何樂隊或甘美蘭樂隊伴奏,而是由一個由七十名男子組成的合唱團人聲伴奏。這種舞蹈的起源可追溯到一種古老的儀式舞蹈,名為「Sanghyang」或稱作「出神舞」。在Sanghyang舞蹈中,處於出神狀態的人與神靈或祖先進行交流。神靈或祖先利用舞者作為媒介,傳達他們的意願。在1930年代,這種舞蹈融入了古老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裡的故事。


用谷阿莫X分鐘講一個故事

如果用谷阿莫X分鐘講電影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從前有個阿逾陀王子,名字叫Rama。他本來應該是王位繼承人,因為一些家族抓馬,被他老爸Dasarata流放了。他和老婆Sita,還弟弟Laksamana,一起搬到一個名叫Dandaka的森林裡隱居。

有一天,大壞蛋Rahwana看到Sita,覺得她美得不像話,就決定要把她搶過來。於是和他的小嘍囉Marica商量了一個計謀。Marica化身成一隻閃閃發光的金鹿,誘騙Rama和Laksamana追了上去。

Rahwana趁機把Sita擄走,帶回了他的壞人基地Alengka。Rama和Laksamana發現上當了,馬上召集了一大群猴子兵,猴子王Hanoman也來幫忙,大家一起出發去救Sita。

最後,Rama成功地把老婆Sita救回來了,打敗了大壞蛋Rahwana。故事終!


被催眠的魔幻感

之前在神鷹廣場文化園區看峇里島傳統舞蹈時,就有種被催眠(mesmerizing) 的感覺,不是看了無聊想打呵欠睡覺的那種被催眠,而是觀看舞蹈的時候,專注在舞者身上的面具、裝飾、服裝,一個眼神一個姿態的當下,配上傳統音樂,不知不覺被teleport到另一個場域。

不知道為什麼,除了memerizing,我在看卡恰火舞的時候,莫名浮現ㄎㄧ尢這個字。火舞的ㄎㄧ尢之處在於那七十名男子人聲合唱團,一群光著膀子的男人圍坐在燃燒著熊熊火焰的雕像前面,左耳戴著一朵小紅花,下身穿著黑白格紋裙,大家發出恰恰恰恰的和聲,足足當了一個小時的人聲樂器,一直這樣恰恰恰真的很不容易。

ㄎㄧㄤ在我心目中是一個讚美詞,尤其在不依靠外在物質如酒精或藥物時,本身自帶ㄎㄧ尢感,是應對這個人世間許多無可奈何時稀有的特質,這種智慧差不多像是,某些人可以用高EQ幽默感化解不必要的抓馬與紛爭。


至高無上神靈「ᬳ᭄ᬬᬂ」( 香, Hyang )

找了一下資料,找到一個滿有趣的資料, 當地人對「ᬳ᭄ᬬᬂ」( 香, Hyang ) 的崇敬,香是古代爪哇島和峇里島神話中對於「至高無上神靈」的一種稱法。根據維基百科:

「峇里島印度教把Hyang描述為值得特別崇敬的精神(神靈)。Hyang通常用一種具有神聖而光芒四射的擬人化人物來描述。它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靈,如同夢中的太陽。它進入個人的生活中,賜予人們極大的滿足和幸福。印尼人普遍認為這個名字是產生美的根源,所有存在的源由(即造物主),或指的是上帝。[…] 峇里島的古典驅邪舞蹈聖香是由當地青春期前的女性在恍惚狀態下表演的複雜舞蹈,用以召喚神靈,人們相信神靈附身在女孩身上,並以舞蹈方式顯現。」


峇里島無所不在的美

ㄎㄧ尢跟香發音很接近,如果以台灣在地文化來做個粗略的類比,大約是接近乩童跳童(?),在台灣召喚的神靈是民間信仰的神祇如三太子,在峇里島召喚的是當地人崇敬的各類神祇或造物主「香」,呈現出來的形式是優美的舞蹈。

而這種對至高無上神靈「香」的崇敬,可以在峇里島的日常裡感受到,例如當地人透過每日的offering與至高無上的能量維持聯繫,這也許是我覺得峇里島處處有美感的緣由。

這種美無所不在,除了無形中的平靜與正面能量場,也體現在日常隨處可見的美,例如傳統建築、藝術文化以及自然美景當中,難怪峇里島被稱為神的島嶼。

「香」唯一管轄不到的地方,大概就是峇里島的地獄交通了,每次經歷大塞車,或是在機車上與滿滿的汽機車爭搶狹窄的車道,就是我感受不到天堂的地方,與之相比,我覺得台灣的交通堪稱行人天堂。

0

You might also like